77岁的蔡女士(化名)和63岁的郎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有肥厚性心肌病、一个患上孤立性浆细胞瘤,症状不同的他们却得了同一种病——淀粉样变性累及心肌

据某三甲医院专家介绍说,蔡女士和郎先生是幸运的,在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护航”下,发现及时,治疗有效。但目前的现状是,国内有许多患者往往转诊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未果,因为不只病人对这类疾病闻所未闻,不少医院的医生对此也了解不多。



胸闷气急

被诊断为心脏问题


没想到竟是血液系统疾病

蔡女士去年年底发现自己活动后出现胸闷气急,双腿浮肿,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衰竭,利尿后有所改善,但一个月内病情很快加重,只能卧床休息。

蔡女士特殊的心脏超声改变,有可能是心脏淀粉样变性!

随即进行蛋白电泳、骨髓检查、腹壁脂肪活检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淀粉样变性)。

明确病因后,整整3个月,每周一次规范的药物治疗,多次胸水引流,其间还一度转入重症监护室,终于,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蔡女士单克隆轻链下降,心衰指标逐渐好转,最终脱离危险,水肿消退,也能下床自主活动,生活自理,还做起了简单的家务。


与蔡女士经历相似,曾被诊断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郎先生也辗转找到邵逸夫医院,经过治疗,疾病得到缓解。

郎先生刚转入医院急诊时,他的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室性心动过速,射血分数仅有25%。医生为患者植入目前最佳的同步化治疗方式:希浦系统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除颤仪来纠正LBBB,从而使得心电图变窄从原来170ms变成120ms,术中同时进行的心肌活检明确了淀粉样变性累及心肌。

确诊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郎先生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改善到50%,后续又辅以积极的心衰药物治疗,目前郎先生已回归正常生活。

善于伪装的

血液系统疾病


“淀粉”可沉积至多种组织器官

淀粉样变性中的”淀粉”,并不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指不可溶解性的蛋白沉积,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就和淀粉一样。AL型淀粉样变性,是指单克隆轻链作为前体物质,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蛋白沉积至多种组织器官,造成组织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这类疾病主要与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有关,少部分与淋巴细胞的疾病有关。

说到底,它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但累及多器官,最常见的是心脏和肾脏。老年人是AL型淀粉样变性的主要发病人群,平均确诊年龄60岁。淀粉样变性属于罕见病,据欧美统计,发病率接近1/10万人年,邵逸夫医院每年接诊数十例相关的病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病例是晚期的心脏淀粉样变性。

据国外数据显示,平均需要转诊5~6位医生才能确诊一例淀粉样变性病例。


近年来,免疫固定电泳、游离轻链等血清学检查方法的普及也提高了AL型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早期诊断率。一批安全性好的新型靶向药物问世,也增强了疗效。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康复医院宣教《淀粉样变性累及心肌病很多人确诊时已很严重》”的相关内容,如需咨询了解,请您拨打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