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王继光,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执委,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据悉,王继光教授即将接任《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杂志主编,这也是首位担任在国外出版的国际性心血管学术杂志主编的中国学者。

(健康时报记者 董蕊)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7亿,几乎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压,中国的高血压防控急需寻找新模式。12月5日,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新时代高血压防治研讨论坛”举办,全国疾病防控领域的相关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新时期高血压管理的新需求新方向新征程。

一个现状:仅4500万高血压被有效控制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教授介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高血压患者有一半不知道自己患病,同时仅不到一半的患者去治疗了高血压,但是真正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只有4500万人。“仍然有2.3亿人面临着脑卒中、心力衰竭等高血压进展风险”,王继光教授强调。


      “新时代高血压防治研讨论坛”现场,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教授做主题发言。

王继光教授科普,针对高血压,我们已经具备足够好的条件,能够把每个人的血压测量出来;同时也具备足够好的条件,使用多种药物有效降压。但是很多人不经常或者几乎从不测量血压、以及在诊断出高血压后不用药或者用不对药,成为阻碍中国高血压有效控制的两大“拦路虎”。

两大难题:患者不够了解诊疗不够规范

高血压和其他疾病一样是有症状的,只不过很多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耳鸣、烦躁等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归因于其他疾病。“但是高血压有它的诊断优势,可以通过测量被及时准确诊断。”王继光教授说,高血压与其他疾病不同,它的诊断、治疗以及管理都特别依赖于测量。

但是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尤其二三线城市及基层偏远地区,很多人很少测量甚至从不测量血压,导致因未能筛查出高血压而错失治疗时机,更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因忽视血压监测而引发并发症;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医院对高血压的诊疗缺乏规范性,监测指标过于单一,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动脉硬化、血管内皮功能、24h动态血压等参数检测未能受到普及和重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迫在眉睫。”王继光教授表示。

智慧路径:iHEC助力提升高血压知晓治疗率

“中国的高血压防治已经进入了智能管理新时代,高血压管理应该依靠技术进步,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智慧化;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模式结合医联体建设并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基层高血压防治建设。”智慧化、重基层,是以王继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高血压领域头部专家总结出的新时期中国高血压防治路径。令人欣慰的是,一个足以覆盖中国地域、赋能基层诊疗的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正在快速完成铺设,它就是iHEC(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牵头设计并推动。


iHEC(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示意图

“患者在iHEC可以查看上传、查询血压测量及血管功能检测结果,获取科普宣教,并与亲朋分享病情。基层医疗机构则可以在一些中心医院建设高血压诊治的专治技术平台。”王继光教授说,iHEC不仅能有效解决传统治疗中,医生无法定时监控患者状况的弊端;还能调动患者的血压监测意识与积极性,便于后期院方进行用药指导及精准医疗,达到高血压诊治行为规范化;更能促进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下沉,提高临床医生的管理技能,打造标准化、同质化的高血压管理平台。“我们希望在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框架内通过iHEC体系,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提高到70%以上,从而将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在未来10年内提高到50%或更高。”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脑康康复医院怎么样?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高血压防治应智慧化重基层”的相关内容,如需咨询了解,请您拨打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