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亚太地区行业会议上,全球首例针对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瘤患者的“一站式”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罗建方教授带领其团队完成,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站式”手术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适合哪些患者?如何缓解“支架焦虑”?疫情期要不要调整用药?春夏之际血管类疾病患者要注意什么?

3月2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推出《人民名医》直播“解密血管‘一站式’手术”,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心内科主任医师罗建方揭秘以上及其他网友关心的心血管疾病疑问。


本期嘉宾:罗建方,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心内科主任医师


点击视频观看直播回放


罗建方教授精彩观点:

——“一站式”手术通常认为是在一个手术过程之中完成两个操作。对于高龄高危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及主动脉瓣膜的患者,TAVR+TEVAR的“一站式”微创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该类病变的首选。

——不要惧怕支架。支架虽然是异物,但这个异物具有十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身体的排斥几率极低。植入支架是为了治病,这个是最大的前提。

——疫情期,不主张冠心病或心血管病患者过于频繁地来医院。研究已经发现,这类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且感染了之后更容易出现不良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有点像水管生锈,锈越聚越多,最终把水管堵住。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会累及身体所有部位的动脉系统,如果腿出现了一个血管堵塞,一定要注意,不要光看腿,同时要关注心脏与其他血管病。如果发现局部血管问题,不如就此做个全身检查,警惕 “共病”存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您带领团队为一位70岁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完成了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请您介绍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什么?适合哪些心血管疾病?

罗建方:主动脉瓣就像心脏的一个单向阀门。当它坏了之后,我们通常像修水管一样把它割开,通过外科手术把瓣膜换掉。然而主动脉瓣狭窄更多地发生在老年病人或一些虚弱的患者当中。如果这类患者做外科手术,一般很难挺过围手术期。因此,近年来我们在国内外研发了TAVR术式,用微创方法置换瓣膜。

人工瓣就像支架一样,我们一般通过大腿股动脉把装置送到位置后并释放,镶嵌在支架内的瓣膜代替了原来瓣膜的功能。这种方法创伤更少,术后恢复快。目前,这种方法现在更多地应用于不能耐受或者高危外科开刀手术的患者,也在逐渐向一些情况相对较好的患者中普及。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示意图

去年2月的亚太地区行业会议上,您带领团队开展了世界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请问“一站式”手术是什么?优势体现在哪方面呢?

罗建方:“一站式”手术通常认为是在一个手术的过程之中完成两个操作。我们手术演示的患者同时存在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瓣狭窄的问题。以往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分两次手术,也就是说,做完第一次手术后,病人需恢复好才能做第二次。这不仅牵涉到费用问题,患者承受的痛苦也是双倍甚至更多。

针对这种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瘤,如果在技术和器械上可行,可以在同一个入路一次完成,把主动脉瓣狭窄和动脉瘤的问题一次性解决,此方式让既可以使病人减少分别两次手术的痛苦,等待二次手术期间的风险,也可以令患者早日康复。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一站式”手术,比如两个病根本是分开的,不在同一个地方,就很难做到“一站式”,施行此类手术前也需要做好十分缜密的准备。


“一站式”手术示意图

主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而且一旦发作病死率极高。除了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主动脉疾病还有哪些其他的治疗方式?

#p#分页标题#e#

罗建方:主动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中,还有一种叫“杂交手术”。所谓“杂交手术”,大体上是开刀手术和介入治疗在同一次手术完成。

举个例子,如果主动脉瘤已经累及主动脉弓部,这时可以先做外科开刀搭桥。搭完桥之后,用介入植入支架方法完成动脉瘤的治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杂交手术(复合手术、镶嵌手术)。

一些病情的严重程度没达到开刀或介入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先用药物治疗,然后密切观察。当患者有指征的时候,再用介入开放手术或者杂交的方法来处理。

很多冠心病患者有“支架焦虑”,觉得支架尽管解决了心脏缺血问题,但毕竟是“外物”,放完支架心理惴惴不安。根据您多年经验,目前我国支架介入水平是不是可以打消这种顾虑?

罗建方: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一旦有了冠心病,它是很难根治的。支架手术主要是针对冠心病所造成的心脏血管的血流阻断或闭塞做一个开通。开通可以改善病人心绞痛的症状,甚至挽救患者生命。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冠心病的病人都要放支架。有些病人仅需要药物治疗,有些病人需搭桥治疗,有些病人更适合支架植入。

从80年代开始,我们有了支架,支架经过几十年发展,从原先金属裸支架到现在药物涂层支架,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优化和验证,越来越精良;与此同时,心血管介入医生操作技能与相关诊疗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我国现在的总体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当患者考虑去做支架的时候,大可不必因技术而担心。

那么对于已经接受了支架手术的患者而言,如果他依然存在心理焦虑,患者平时能够做哪些科学护理,去缓解这种心理焦虑呢?

罗建方:支架虽然是异物,但这个异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身体排斥的几率很低,大家不要担心。植入支架是为了治病,这个是最大的前提。

当然,放完支架,也不能忽视吃药。不是说放了支架病就完全好了。针对支架,我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吃相应的药物。过了这段时间,吃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冠心病。因此,我们既要重视这个疾病,也不要过于担心---可防可治。如果实在有顾虑,建议找帮您做手术的医生好好交流一下,充分了解病情,解除您的困惑。

支架植入之后,患者是不是需要终身服药?对于疫情期不便去医院的患者而言,是否需要自行调整用药?

罗建方:一般冠心病用药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调整太多,除非出了特殊状况或恢复得很好。总体来讲,一些基础用药必须长期使用,因为病根还在。

疫情期,我们不主张冠心病或心血管病患者过于频繁来医院。研究已经发现这类患者更易感染新冠肺炎,且感染了后更易出现不良事件。目前,政府和医院层面也做了诸多努力,包括线上问诊、网上开药、医保开药延长期限(从一个月改为三个月),大大解除了一些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尽最大可能保障患者利益。

您涉猎的多个疾病诊疗,包括周围血管和冠心病的治疗,这些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患者中是否存在一些危险因素的共性?

罗建方:造成大部分血管病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有点像水管生锈,锈越聚越多,之后把水管堵住。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会累及身体所有部位的动脉系统,比如下肢,比如主动脉、心脏以及上肢血管、脑部的血管。

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可同时或先后累及不同血管床,我们诊治时发现:有些患者表现为冠心病、心脏血管堵,检查后发现,他们的颈动脉也有病变;有些病人有高血压,检查后发现,他们的肾动脉也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存在“共病”。

这也提示大家:如果你的腿出现了血管堵塞,一定要注意,不要光看腿,同时要关注心脏与其他血管病。事实上,心脏血管的堵塞比腿脚的血管堵塞的危害更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局部血管问题,不如就借此做一个全身检查,警惕存在“共病”。

春夏时期也是血管类疾病的高发季。对于血管类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罗建方:现在春夏交界,有特别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病。人体对于温度的感觉是很敏感的,特别是针对一些体弱或本身有心血管病基础的人,当温度改变时会出现体内的一系列改变,比如交感神经等的一些改变会引起血管收缩,造成血管壁的斑块不稳,这时可能会造成血管堵塞,急剧加重,甚至闭塞,出现心脏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问题。

#p#分页标题#e#

第一,大家一定要注意温度改变,外出时注意添衣或减衣;第二,出现不舒服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出现特殊情况尽快就医;第三,做好血压管理,调整好饮食和作息。作息不规也会影响体内改变,诱发一些心血管疾病,长期宅家不动,可能会出现血液瘀积,除了心脑血管事件,甚至会影响静脉栓塞,造成肺栓塞。

罗教授,我今年68岁,两年前放了一个心脏支架,最近又觉得有些胸闷,爬几层楼就得停下来歇一会儿,是不是因为支架的寿命到了,支架到底有没有寿命这一说?

罗建方:现在大部分支架是合金,进了体内不会生锈,支架本身是没有寿命之说。至于放完支架后出现症状,有两个可能:第一,他的病可能继续发展,发展到支架覆盖的地方,引起这一次的症状,比如心绞痛等;第二,原先放支架地方重新复发了,从而造成了心绞痛或不舒服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要尽快医生检查,比如我们可以重新做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哪里出了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治疗。

罗教授,请问心脏支架术后能不能剧烈运动?手术过后稍微动一动,总害怕自己出问题?

罗建方:第一,大家要明确,支架放置在血管内后是很扎实的,他不会掉;第二,放完之后要不要剧烈运动,我们应该做好评估。根据病情,决定运动强度。大体来讲,有了冠心病,不建议太剧烈的运动。相对的运动程度一定要咨询医生,每个人不一样。

针对心脏病的康复,医院会有专门的设备评估患者他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的运动,并给出建议。通常总体治疗好的话,一般运动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脑中风哪个医院好?罗建方:N个血管问题“一站式”搞定”的相关内容,如需咨询了解,请您拨打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