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指发生于胆囊部位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往往多合并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比如:饮食西化、快餐、烧烤、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等,使愈来愈多的人被胆囊炎、胆石症所困扰,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右上腹疼痛和压痛,伴恶心呕吐,开始呈持续疼痛,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疼痛常涉及到右背、肩部,病人常坐卧不宁,弯腰打滚、出冷汗,严重者,还可以并发胰腺炎。剧痛或绞痛多见结石梗阻,多发生于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食物后和夜间,如果结石嵌顿松动滑脱,梗阻解除,疼痛可立即减轻或消失。化验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B超多见胆囊壁增厚、水肿或有胆囊肿大、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慢性。开始发病症状较轻,疼痛也不厉害,只是右上腹或上腹部(近心口窝处)胀痛或闷胀感,伴嗳气、反酸、纳呆、腹胀等,常常被误认为“胃病”,不少患者长期以“胃病”诊治,疗效欠佳。化验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正常,B超多见胆囊壁毛糙、增厚、欠光滑,或有胆囊腔变窄、胆囊萎缩、胆囊结石。

胆石症是指发生于胆道、胆囊内的结石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急慢性胆囊炎。据资料统计,胆囊炎约70%以上存在胆石症。按照结石的部位大致可分为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发病时其临床症状同急、慢性胆囊炎。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体检及B超检查的普遍应用,无症状(静石)的胆系结石病人增多。

导致胆囊炎、胆石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与胆汁郁积、胆道感染、胆固醇代谢失调及寄生虫等有关。那么它们是怎样发病的?胆囊的形状像梨,贴附在肝脏内面中央部位,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长期进食高油脂的食物、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等,胆囊就不能正常的收缩,胆汁也就不容易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缩沉积滞留足够长时间而形成结石,同时胆盐还会刺激胆囊粘膜引起胆囊炎。

胆囊炎、胆石病多发于中年人,尤其是肥胖和绝经期前后的女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学习负担的增加,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人群逐渐扩大,并且低龄化。由于长期高脂油炸饮食、饱餐、贪凉饮冷、肥胖、精神因素等,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还有绝经期的妇女,因为内分泌的改变,也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而诱发胆囊炎、胆石病。当然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由于脂代谢异常,也是胆囊炎、胆石病的高发人群。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炎与胆石症密切相关”的相关内容,如需咨询了解,请您拨打咨询电话。